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8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861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81篇
地质学   1699篇
海洋学   32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9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377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3篇
  1933年   5篇
  1924年   4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91.
夏斌  林清茶  张玉泉 《地质学报》2006,80(2):287-293
本文在野外工作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云南大平糜棱岩化碱性花岗岩岩石结构构造、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和锆石特征等。根据岩体本身还残留有层理,在糜棱岩化之前的岩石具花岗变晶结构和含有反映区域变质成因的钠铁闪石造岩矿物,以及锆石高度富集和显示有一定层位等,认为云南大平糜棱岩化碱性花岗岩为沉积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992.
将框架结构等效为剪切型模型,采用三线型刚度退化模型,考虑累积损伤效应对结构刚度产生的影响进行时程分析,并利用改进的Park-Ang损伤模型计算得到结构的损伤情况.表明;结构的第一层损伤最为严重;地震序列不同,引起结构的损伤值也不相同;考虑损伤累积效应对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有着显著的影响,建议在结构设计的第二个阶段,考虑材料的累积损伤和地震能量吸收与耗散,这样更能够体现结构的最不利反应状态,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结构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993.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he accumulation of enormous quantities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during Cenozoic rendered well-developed polymetallic nodules very rare.In this study,we analyzed a polymetallic nodule from the northwest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using microscopic mineralogical observation,electron probes,X-ray diffraction(XRD),ICP-MS,and Be isotope dating.We found the nodule’s shell layers rich in different types of microstructures,including columnar,laminar,stack-like,petal-like,and porphyritic structures.The major mineral components of the nodule are MnO2.Unlike nodules from the eastern Pacific basin,this nodule has high contents in Fe,Si,Al,and REEs but low contents in Mn,Cu,Co,and Ni.The Mn/Fe ratio is also low and the average REEs content is 1370.4 ppm.There is a strong positive anomaly of Ce;and the Be(beryllium) isotope dating shows the initial time of growth of the nodule to be about 3.29 Ma.The inner compact layer formed from 3.29 Ma to about 1.83 Ma.The laminar and stack-like structures and the low contents of the terrigenous elements such as Fe,Si,REE,and Al indicate the paleoceanographical environment with weak undersea currents and favorable oxidizing conditions.From 1.83 Ma to 0.73 Ma,the growth rate of the nodule increased by about 3%;the microstructures formed during this period are stack-like and columnar.The contents of Si and Al are increased by nearly 10%,indicating an increase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he content of Ce is decreased by about 16%,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weakening of the oxidizing conditions at the seabed.From 0.73 Ma to 0.69 Ma,the growth rate of the nodule rapidly rose up to 8.27 times that of the nodule’s average growth rate,and the contents of Fe,Al,and REEs in the layer also increased,forming a loose layer characterized by oolitic,granular,porphyritic,and petal-like structures,indicating the paleoceanographical environment with a high sedimemtation rate and abundant supply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From 0.69 Ma to 0.22 Ma,the growth rate of the nodule suddenly slowed and the outer compact layer formed.Contents of Fe,Si,REE,Al,Mn,Cu,Co,and Ni in this layer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other layers.The main structures of the layer are laminar and fissure filling structures.These reflect the paleoceanographical environment with stable undersea currents,poor oxidizing conditions,and other conditions not conducive to nodule growth.The growth process of nodule S04-1DG-1 was found to respond sensitively to the changes of the paleocean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相似文献   
994.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桑秀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桑秀组玄武岩仅仅分布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东部,古地理属大印度北缘.分别采用 XRF、 ICP MS和全岩同位素稀释法对这些玄武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 Sr Nd同位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用来推论其成因.结果显示,桑秀组玄武岩除了 MgO含量和相容元素含量较低表明其为演化岩浆以外,其高 TiO2、 TFeO和 P2O5含量 (分别平均为 3.46%、 10.90%和 0.51% )、轻重稀土明显分馏 [(La/Yb)N=8.4~ 10.2]、 Ti/V、 Ti/Y和 Zr/Y比值高以及富集 Ba和 Th等不相容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等特征与洋岛玄武岩 (OIB)相似;桑秀组玄武岩高 Sr [(87Sr/86Sr)t=0.707 370~ 0.709 904]和较低ε Nd(t)(=- 1.71~ 2.00)同位素组成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等又显示了岩石圈地幔物质的印记;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桑秀组玄武岩为大陆边缘裂谷背景下的碱性玄武岩,在源区物质低度部分熔融过程中不断有橄榄石等铁镁矿物的分离结晶,没有遭受地壳混染;桑秀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可与印度东缘的 Rajmahal玄武岩、印度洋 90° E海岭玄武岩和 Kerguelen OIB对比,提出桑秀组玄武岩可能是岩石圈地幔与地幔热柱或热点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地幔热柱或热点可能与 Kerguelen热点的早期活动有联系.  相似文献   
995.
试论伊犁盆地库捷尔太铀矿床常量元素的活动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传统的对控矿层间氧化带的研究往往偏重于铀及其相应的伴生元素(Se、Mo、V、Re、Ga等)的地球化学行为,而对常量元素中非变价元素如:Si、Al、Na、K等研究还很不充分。事实上,层间氧化作用过程中,随着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水一岩反应的进行,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如Eh、pH等必然会发生显著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或多或少的总会在成矿主岩中最常见的元素如:Si、Al、Fe、Na、K的地球化学行为上显示出来。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含有上述元素的矿物上的一系列变化,并最终导致元素含量上的改变。不同的元素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按照其迁入迁出的强度,这些元素可以划分为活动组分、次活动组分和惰性组分3类。  相似文献   
996.
黔西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地球化学变异的地质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大华  唐跃刚 《地质论评》2005,51(2):163-168
运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离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电离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X射线荧光光谱(XRF)、冷原子吸收光谱(CVAAS)、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SE)、逐级化学提取试验(SCEE)等,结合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X)和MPV—Ⅲ显微镜下观察的煤岩学特征的分析,对贵州晴隆矿区上二叠统含煤岩系8号煤层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煤层中Cu(263.4μg/g)、Cr(154.2μg/g)、Hg(0.86/μg/g)、Mo(82.47μg/g)、Ni(63.3μg/g)、Pb(200.4/μg/g)、Se(4.25/μg/g)、U(154.8/μg/g)、Zn(214.6/μg/g)和Zr(754.3μg/g)等元素异常富集;而As和F的含量不高,其含量分别为1.58/μg/g和83.4μg/g。逐级化学提取结果显示,该煤层中Hg、Mo、Ni、Pb、Se和Zn元素主要赋存在低温热液成因的黄铁矿脉中;Cr、U和Zr主要存在于粘土矿物中,其中Cr和Zr可能与康滇古陆陆源碎屑供给有关;Cu不仅与粘土矿物有关,而且也和煤中黄铁矿有关。表明低温热液流体和陆源碎屑供给对该煤中主要微量有害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特征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7.
铊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铊污染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铊是分散元素,具剧毒性,对环境危害严重。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对铊的生态危害、铊在环境介质如岩(矿)石、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中的分布和迁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初步提出了防治铊污染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98.
红土中种类丰富的分子化石为红土古生态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但较低含量的分子化石限制了传统索氏抽提方法的推广应用.本次研究尝试性地运用碱式水解法提取安徽宣城更新世红土中的分子化石, 在25g样品中检测到了含量明显、种类丰富的有机物, 且该方法可以显著地降低空白污染, 这说明碱式水解法在分子化石含量低的地质体(如红土) 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次研究检测出除了传统索式抽提得到的正构烷烃、脂肪酸、脂肪醇等以外, 还提取到了二元羧酸这一重要化合物, 它的存在为网纹红土可能形成于多水环境提供了新的证据.测试样品中各类分子化石组合信息显示出红土有机物以微生物为主的来源特征, 表明网纹红土形成过程受到了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同时伴有大量低等菌、藻来源有机质的输入, 初步结果为红土形成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9.
南海岩石圈破裂方式与扩张过程的三维物理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揭示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 分析对比了3组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断裂样式和裂谷带的走向与岩石圈的初始热流变结构密切相关.对比模拟结果与陆缘的断层样式, 推测在张裂初期, 陆坡区比陆架区具有相对热减薄的岩石圈, 从而导致不同构造位置上发育不同的裂陷特征.受下地壳和软流圈韧性流动的影响, 断层越是靠近扩张区, 倾角变得越平缓.实验揭示, 破裂首先以点状出现, 这些点不断扩大并互相连接形成连续的扩张区.共轭边缘常具有对称的形状, 向海盆方向对凹或者对凸.当离散边界附近有刚性块体时, 扩张区域的边界会明显受到地块边缘形态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 推测破裂过程可能以较粘性的方式进行.西北次海盆的发育可能是沿着中-西沙地块北缘深裂陷槽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重力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岩性地层圈闭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弄清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重力搬运沉积特征, 基于近年新采集的地震资料和经典层序地层模式, 开展了该区的深水沉积特征研究.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搬运沉积特征发育, 主要包括中新统三亚组发育的复合水道、上新统变形滑坡体及第四系深水浊积水道.三亚组复合水道具有典型的强弱振幅相互叠置特征, 上新统变形滑坡体具有典型的下部变形、上部滑坡的双层结构, 第四系深水浊积水道具有典型的侧向迁移、分支水道等特征.这些沉积特征的形成与越南隆起的物源供给有关.复合水道充填可作为潜在的深水储层, 滑塌体的形成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或解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